項目 | 內容 |
學系教育目標 與發展特色 |
1.統合視覺藝術、文創設計、數位設計、影像傳播,追求「數位與傳統融合演化」,達到 「跨界整合,e觸可及」之視覺新境界。 2.建構「創意思考、文本設計、美感再造、形色構成、創作實踐、數位典藏、展示規劃、行銷管理」之就業方程式。 3.推動職場體驗與證照制度,強調「做中學」、「學用合一」的教育實踐哲學。 4.接軌美學經濟與創意產業趨勢,落實「設計加值,數位創生」核心價值,培育符合時代潮流與社會脈動之專業「視覺創客」。 |
審查資料項目名稱 | 審查重點 | 準備方向參考 | |
---|---|---|---|
修課紀錄 | 語文領域 |
繪畫文創組: 學習視覺藝術或文創設計相關課程,或對於漫畫、插畫、繪本及美感事物有興趣者。 數位設計組: 學習視覺設計或數位設計、電腦繪圖軟體等相關課程,或對動畫、漫畫、攝影與製作有興趣者。 |
參考以下任一 (或以上 )項目: 參採在校整體學業成績與表現,著重藝術設計、社會人文或語言領域之學科成績。 |
社會領域 | |||
藝術領域(或藝術才能班或藝術資優班之藝術才能專長領域) | |||
課程學習成果 | 書面報告 |
繪畫文創組: 學習藝術或設計相關課程之作品與心得,或日常生活參與攝影、美感、創意或文化等相關之學習經驗與喜愛動手創作。 數位設計組: 學習藝術或設計相關課程之知識,能應用於生活或課業上,或日常生活參與攝影、美感、創意、文化等相關的學習或實作經驗。 |
參考以下任一 (或以上 )項目: 課程學習成果:請提供能展現你修讀藝術、社會領域學習成果,以及日常生活中參與攝影、美感、創意或文化等相關各種學習與體驗的成果記錄與反思。 |
實作作品 | |||
多元表現 | 高中自主學習計畫成果 |
繪畫文創組: 取得藝術或設計相關的校內外繪畫競賽、社團服務學習、自主學習計畫成果、社會或生活類型等多元表現活動成果資料,以及參觀藝術設計展覽活動的心得與反思。 數位設計組: 取得藝術或設計相關的校內外設計競賽、社團服務學習、自主學習計畫成果、社會或生活類型等多元表現活動成果資料,以及參觀藝術設計展覽活動的心得與反思。 |
參考以下任一 (或以上 )項目: 1.參採競賽成果或殊殊表現,如:競賽成績、成果或競賽作品、社團參與、社會或生活類型等多元表現、高中自主學習成果、參與藝術設計活動心得與反思等。 2.與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相關者優,並且能提出具體表現,說明活動心得與事蹟陳述。 3.學習成果能精簡論述、重點表達學習的經驗與如何深刻的反思。重質不重量,避免冗雜。 4.多元表現綜整心得能描述歷程並反思與本系之關聯。 |
社團活動經驗 | |||
競賽表現 | |||
特殊優良表現證明 | |||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 | |||
學習歷程自述 | 高中學習歷程反思 |
繪畫文創組: 能在學習歷程自述中表達藝術或設計相關的課程反思或學習心得、就讀動機及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等內容,或重視社會與人文關懷。 數位設計組: 能在學習歷程自述中表達藝術或設計相關的課程反思或學習心得、就讀動機及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等內容或重視社會與人文關懷。 |
參考以下任一 (或以上 )項目: 1.請具體說明個人成長學習歷程、申請動機(因某些背景或事件等)、自我能力特質評估等,以及對本系之興趣與瞭解。 2.請說明就讀本系之未來課程學習計劃與生涯規劃(升學或就業)等。 3.簡述高中學習歷程選修相關領域科目或課程之動機與理由,其有關之特殊經驗與反思,相關具體佐證資料可一併提供。 |
就讀動機 | |||
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 | |||
其他 | 其他有利證明文件 | 或足以證明表現傑出之事蹟,請列於此項目上傳,若為實體作品請拍照上傳。可分享關於環境觀察、紀錄及體驗,例如對生活環境的觀察感受、相關活動的參與經驗、參訪心得、美學體驗等。 | |
備註 | ※ 本表僅為學系說明申請入學第二階段書面審查學生學習準備建議方向,學生可參考上述項次,提供有利審查之資料,學系將以學生所提供之資料綜合評量,而非以單一項目做為錄取標準。 |
審查資料項目名稱 | 審查重點 | 準備方向參考 |
---|---|---|
儀態與表達能力 |
一、儀態與禮貌之重視 二、臨場反應之能力 三、回答問題之表現與態度 |
1.儀態與禮貌,談吐清晰與流暢度 2.組織架構、反應程度與應對態度 3.思考之完整性與邏輯性 4.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觀點,並闡述自身優勢與劣勢。 |
專業知識與探索能力 |
|
1.多元跨域與創意思考之特殊展現 2.對藝術設計專業的了解與議題探索 3.對本系教育目標與課程的瞭解程度 4.如何規劃與本系有關的職場願景 |
學習規劃與發展潛力 |
|
1.學習目標及規劃之清楚性 2.自我學習與管理能力 3.社團或校內外活動參與能力與表現 4.藝術設計創作的興趣與性向 5.攻讀的決心與進取心 6.對學系專業與教學理念的認同 |